当前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学评论 > 《那年,那月,那书》浅析
《那年,那月,那书》浅析 作者:那山那水
发表时间: 2021-01-31 分类:文学评论 字数:3842 阅读:
828 评论:
0条 推荐:
4星
背景资料: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横空出世,火爆全国,首印50万册。这本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世情小说,由于其独特而大胆的态度以及出位的性描写,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时间洛阳纸贵。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三个月,《废都》就被封禁了,被封禁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过度的性描写。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废都》竟然在1997年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这对贾平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在被封禁16年之后,《废都》于2009年再度出版。 这两天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突然红了。她的红是因为她的诗。一首《那年,那月,那书》映入眼帘,读罢颇耐人寻味,细细捉摸,浅浅赏析。现将贾浅浅《那年,那月,那书》全诗复制如下:
第一段告诉读者时间是春天,以及作者当时的状态,背个双肩包方便在城里到处转悠,并且刚吃了一顿西葫芦饺子,肚子饱饱的有力气转悠,转悠什么呢?第二段揭露转悠的目的地:寺庙,为什么去寺庙转悠而不是别处,因为寺庙清静。这个清静与第二段后面的“躲”形成前后呼应。“西安的寺庙很多,卧龙禅寺的午后虚空着”转遍了西安的寺庙,发现只有卧龙禅寺的人最少,最清静。终于找到一个心仪的地方。“我躲在屋檐下,翻看包里随身携带的一本书”原来找个清静的地方躲起来是为了看一本书,看书就光明正大地看,干嘛要躲?这就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这是一本我最初无法打开的书”为什么无法打开?是因为书中的内容,还是因为这本书被禁止阅读?还是因为作者的身份特殊?不得而知,或者说与之皆有关系。第三段后面的句子,告诉读者,因为这本书从它诞生之初就对“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它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二者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因为作者父亲的这本小说先是爆红,继而被禁,后在国外获奖,后2009年,被禁16年之后,在国内再版,起起伏伏,再加上书里敏感的描写内容,对于当时青春年少的作者影响之大,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完全深切体会到。 第四段,作者把自己比喻为绛珠仙草。众所周知,绛珠仙草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前身,为了报答神瑛侍者前世对自己的浇灌之恩,化身林黛玉落入凡间,以泪还情。诗作者为了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在父亲遇到困境,事业遭遇瓶颈之时,到处为父亲求香拜佛,泪洒圣地。第四段、第五段作者进一步描写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看到这本书,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重新复活,仿佛跌落无底深渊,即使在春光明媚的春天,“我”仍然四肢冰冷,感受不到一丝人间的温暖。 第六段,“不要对佛说你的风暴有多大,而要对风暴说你的佛有多大”这句禅语,可能是父亲对“我”的劝导,可能是佛祖对“我”的感化,也可能是自己经历过重重打击后的参悟。。。。。。 第七段,是否隐喻小说被封禁被解禁的始作佣者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部门? 第八段往后,“我”已经能够正视此种变故,“正字是要一笔一笔地写” 所有的情节都要慢慢展开,真理终有一天会到来。那个外国人的出现,是为了使后面的对话合情合理的进行,因为这个小说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只有在不知情的外国人面前,当“我”报出书名《废都》的时候,才会引出“那是什么意思呢”的问话,而作者才能道出那句点睛之笔“就是要拆的一座城”! 诗的最后一句“时间停留在2008年”2009年《废都》再版,所有的风暴,所有的纠葛,所有的伤心,都让它停留在2008年吧。
编辑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