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赡养是最好的孝顺 作者:高谦
时下,有些做子女的认为:孝敬老人就是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只要给父母好吃的好穿的,自然就万事大吉认为尽孝了。然而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开心,甚至郁郁寡欢暗自垂泪,这主要是子女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
所谓精神赡养,般指在家庭生活中,赡养人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在精神上给予其慰藉,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愉悦、开心。这个定义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赡养人要给予被赡养人以精神上的慰藉;第二,被赡养人能从赡养人那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这一点讲,精神赡养的关键所在是用心,就是用真心爱父母,用诚心敬父母,用孝心事父母,让父母晚年开心,让自己终身无憾。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老人并无衣食之忧,也没有从事重体力劳动之必要,他们需要的恰恰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需要的是看看儿女的笑容,听听孩子的声音,空闲时间由子女陪着自己出去走走看看,心中的愉悦自会无法溢于言表。这正如多年前风靡于大街小巷的《常回家看看》唱到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尤其是逢年过节,或许子女买了贵重的礼品,却抵不过陪父母啦啦家常的温暖;老人过生日时精美的蛋糕,也抵不过共进晚餐的温馨,很多时候老人缺少的不是物质的需要,而是子女适时的陪伴与理解。因此,在家庭中我们作为子女,既得做到“孝”,还要做到“顺”,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顺,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顺从老人的意愿,或者说话做事尽可能顺着老人的心,让他们保持心情上的舒畅,而不是在给老人足够的物质孝敬时,再惹他们生气。虽然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但要真的到了对簿公堂的那一天,恐怕血缘亲情就实实在在地荡然无存了。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6亿,到2050年,将达到4.4亿左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年化人口的不断增长,“精神赡养”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在孝敬老人物质的时候,同时也要跟上相应的精神付出,需要给老人多一些陪伴,多一些言语上的沟通,让老人实现心情上的舒畅。或许100人可能有100种孝顺的办法,但让父母开心快乐才是检验你是否真孝顺的标准。
记住,无论手头工作多忙,别忘了腾出一点时间来给父母,给他们更多的精神慰藉,让自己做到且孝且顺且珍惜。
关于作者
高谦,男,中共党员,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该同志自幼酷爱文学、新闻写作、书画艺术。其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本土,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体现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真挚挚爱之情。自1989年起,先后写出各类新闻、文学作品1800多篇,发表文章200万字。作品入选《中国冶金文学》、《人民网.网上淄博》等近60家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并先后被《山东新闻网》、《山东冶金报》、《冶金安全》等报刊媒体评为优秀记者、优秀通讯员。该同志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淄博炎黄文化艺术研究会铁山分会会长,《草根网》优秀作者、《雨后初晴作家网》特约作家、《乐龄生活》编委、特约记者等。
主要获奖(入选)情况如下:
2007年12月,创作的散文《童年蝉趣》入编1978—2007《淄博文学作品选》一书;
2009年5月,由书画教苑报社、母亲颂国际书法美术摄影大赛组委会联合组织举办的“母亲颂第十五届国际书法美术摄影大赛”中,拍摄的摄影作品《激烈角逐》获得青年组摄影类“特等奖。”
2011年,创作的散文《煤油灯的回忆》,在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发起主办的山东“新锐青年文学作品奖”中获得二等奖;
2012年3月,创作的散文《柳笛声声》入编《中国冶金文学》2012年第一期;
2012年7月,创作的散文《盛夏炎炎话扇子》获得第四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2012年10月,创作的散文《童年的中秋》获得 “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2012年11月,创作的散文《微笑着面对生活》在首届“2012全国散文、中短篇小说”年度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并被评为2012年度“最佳散文奖”,编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012中国散文经典》系列丛书。此次评选活动由《当代华文文学》编辑部、《华文作家》杂志社和北京文海书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图书编辑室联合举办。
2012年11月,创作的散文《怀念儿时的端午》获得“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并入编《“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精品大观》一书;
2013年6月,由淄博晚报组织开展的“我童年故事”征文,高谦喜获三等奖。
2013年7月,创作的散文《红红火火话春联》喜获第五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并入编《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精品典藏》一书。
2013年9月,创作的诗歌《春柳》,荣获第二届“时代颂歌”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二等奖。
2014年5月,创作的散文《从吃不饱到吃特色》入选《淄博晚报》改革开放35周年征文,评为二等奖
2014年8月,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组织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上,撰写的《有一天我们也会慢慢变老》论文获得二等奖,并入编作品选集。
2014年9月,创作的诗歌《春燕》获得第三届“时代颂歌”全国诗书画影作品大赛二等奖,并被授予“中华文化传承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创作的散文《舌尖上的童年故事》获得第六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被授予“当代华语文学艺术百杰”荣誉称号。
2014年12月《社区报》记者张嘎对高谦进行了专访,并以《用文字守望心灵的家园——走近淄博市青年作家高谦》为题,在《社区报》第18期(20141225)二版刊发了采访高谦的人物通讯。
2015年4月,创作的散文《拥有好心态,快乐每一天》,荣获2015年“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银奖。
2015年10月,创作的诗歌《我不知道你是谁》获得第四届“时代颂歌”全国诗书画影作品大赛一等奖,入编《“时代颂歌”全国诗书画影精品大观》一书,并被授予“全国诗书画影时代百杰”荣誉称号。
2016年4月,创作的诗歌《领袖毛泽东》在中国萧军研究会、北京市写作学会、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2016年“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中,荣获诗词类银奖。
2016年5月,高谦创作的诗歌《我不知道你是谁》荣获《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精品大系》评审“特等奖”,并被授予“中国文艺创作先锋人物”荣誉称号。(评审单位《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精品大系》编委会、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2016年6月,在南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华蓥市作家协会、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偃师市作家协会主办、雨后初晴文学网协办的第二届“南边文艺杯”全国文艺作品征集活动,高谦参赛的散文《走,挖野菜去》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喜获二等奖。
自2010年以来,高谦先后为董学淇、曹增芬、曹世俊、信沣庭、刘其义、张连忠等人出书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