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战役
1.联合国军兵分三八线、釜山南北两处
谈到第三次战役,即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占领汉城之役,许多人都说这一仗打得太勉强、彭德怀不该打这一仗云云。
其实,这些人不知道,第三次战役发起之际恰恰是志愿军突破三八线的最佳时机,是麦克阿瑟白送给我们的最后一次战机,而且稍纵即逝。
那么,麦克阿瑟送给志愿军一个什么样的战机呢?
就是联合国军在南朝鲜兵分三八线、釜山南北两处,防守三八线的敌军兵力严重不足。
1950年12月下旬,西线的美第八集团军部队撤到了三八线,东线的美十军部队在兴南乘船经海路撤到韩国最南端的釜山。
这样,联合国军在韩国境内形成兵分南北两处的局面。
守在三八线上的联合国军只有十几万人,根本构不成一个完整的防线。
而且这些部队刚刚被志愿军打败,惊魂未定,兵无战心、将无斗志。
李奇微在其回忆录《朝鲜战争》一书中对此有很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多说。
在当时,联合国军守三八线的部队至少应该在25万左右才有可能守住。
撤到汉江以南后,第八集团军有了实施机动的余地,有组织地撤到了后面坚固的防御阵地。
中朝军队在未遇重大抵抗的情况下,前进
2.毛泽东下决心越过三八线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但是从军事上讲,第三次战役的确是利用了麦克阿瑟白送给志愿军的最后一次战机,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第四次战役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不久,美军第八集团军新任司令官李奇微便依仗联合国军陆海空三军50万大军的实力,迅速向志愿军发起反击。
第四次战役开始。
由于当时志愿军的兵力、军事部署及作战实力已经不是秘密,所以,李奇微汲取以前的教训,没有再搞分兵冒进,不再白给志愿军打击孤立分散之敌的战机。志愿军只能在作战过程中自己“创造”战机。
志愿军当时分为东西两个集团,西集团第38军、50军在汉江南岸拼死抵抗敌军进攻,迟滞敌军推进速度。
而东线部队则有计划地渐次后撤,引导敌军向前突进,形成对志愿军有利的作战态势。
不久,战机出现了,前进至横城的韩军第8师态势突出、且三个团之间间隙过大,而占领砥平里的美2师第23团和法国营则非常孤立。
根据这一有利形势,邓华指挥东集团中朝联军发起“横城-砥平里”反击作战。
横城-砥平里之战的结果众所周知,不再多说。
由于砥平里之战志愿军失利,没能击退联合国军攻势。
遂开始节节抵抗、渐次后撤,为后续部队入朝集结争取时间。
三.前四次战役志愿军暴露的问题
1.完全没有制空权
此问题是明摆着的,不必多说。
2.后勤补给极差,弹药、补给只能靠随身携带,进攻只能持续最多六七天,俗称礼拜攻势。
3.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志愿军只能在夜间行军、作战,大大限制了作战能力。由于重型武器少、特别是弹药不足,造成志愿军攻坚能力极差。
第二次战役中在印地安人笞刑谷(残杀谷)志愿军重创美军第二师,在横城反击战中歼灭美二师一个炮兵分队,击毙美军500余人,都是在敌军行进途中设伏打的。
而一旦美军构筑防御工事,转入防御坚守,志愿军就没办法了。
云山之战,美第8骑兵团第3营被一连志愿军静悄悄地列队走进营地打了个中心开花后,残余的几百人临时构成一个环形防御工事,坚守待援,志愿军竟然无法攻克,只能在两天后敌军突围时在半路上将其歼灭。
4.在什么情况下,被包围的美军能被志愿军歼灭?
两个条件:
1)被围美军必须绝对孤立,周围没有强有力的支援力量。
2)被围美军挺不过志愿军的礼拜攻势。
云山之战中被包围的美军第3营,只坚持了两天便弹尽粮绝,被迫突围,而周围又没有强有力的接应部队,志愿军部队还有弹药去打击突围之敌。
最后,美军在逃跑途中被歼灭。
新兴里之战,美军第31团战斗队被围四五天后,坚持不住,突围逃跑,这时志愿军还有力量对逃跑之敌进行有效的围追堵截,敌军得不到支援接应,在逃跑途中被志愿军两次截击歼灭。
而砥平里之战,美军第23团战斗队及法国营挺过了志愿军的礼拜攻势,中国军队弹尽粮绝被迫撤围。
长津湖之战,美军陆战第一师挺过了中国军队的礼拜攻势,其后突围,志愿军围敌部队弹尽粮绝对突围之敌无可奈何。
5.为什么志愿军当时歼灭不了美军团级以上作战部队?
美军一个团级战斗队(包括战时配属的坦克和炮兵分队)一般接近5000人,人数众多、重装备多、火力强大,弹药补给充足,还能得到强有力的空中支援。
即使在极端孤立的情况下,凭借环形工事也能耗过志愿军的礼拜攻势,所以志愿军很难歼灭这样规模的美军。
新兴里之战歼灭的美军31团战斗队,是一支由两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少量坦克部队临时拼凑起来的小团,才3200余人。志愿军歼灭这样一个美军小团,已经十分费力,可以说,这已经是当时志愿军能歼灭的美军建制单位的极限了。
四.第五次战役前志愿军没有歼敌战机也没有打算创造战机
1.一个被俘美军连长谈中美两军作战差异
《洪学智回忆录》抗美援朝部分讲了一件事:
1951年1月上旬,第三次战役中,洪学智在朝鲜君子里志司与五名被俘的美军连长谈了一次话。其中有下面一段对话:
有一个连长,把两个大拇指头伸出来说:
“你们时打仗专家!”
我(洪学智)笑了,问: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说:
“打仗没你们这样打法的呀!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也参加了,我们的打法是把火炮排好,火炮先轰,飞机轰炸完了,步兵就上去。可是你们打仗怎么跑到我们屁股后面来了呢?怎么从后面打呢?我们从来也没有大国这样的章呀!”
我说:
“你们打仗是平推,我们打仗是穿插、迂回、包抄。”
他说:
“我很讨厌这种打法。”
我说:
“那说明志愿军的战术有效。”
看了这段对话,国内读者通常都会认为,美军作战呆板,只知道依赖飞机、大炮。
中国军队作战灵活、战法多变。穿插、迂回、包抄,躲开美军火力强大的正面,从侧后打击消灭敌人。
但是,很少有读者认真想过,志愿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敌实施穿插、迂回、包抄呢?
首先是在敌人分兵冒进的情况下,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和横城-砥平里之战都是如此。
或者敌军兵力不足,防御正面相对太宽,构不成一个完整的防线,由于防线漏洞百出,为志愿军穿插、渗透、包抄提供了有利条件,象第三次战役,三八线上的敌军就是这样。
但是如果敌军不再搞分兵冒进,并且合理配置兵力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战线,利用正面强大火力,一线平推式向前推进,不给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孤立之敌提供战机,也不给志愿军穿插、渗透、包抄提供条件。
这样的话,志愿军穿插、迂回、包抄的优势还能发挥吗?
如果面对敌军上述战法调整,中国军队最终只能正面向联合国军发起进攻,那结果如何呢?
其实,美军的打法是以美国的国情、军情为基础形成的,中国军队的打法是在国内战争中长期以弱敌强的环境下形成的。
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谈不上绝对的孰优孰劣!
2. 第五次战役前,志愿军没有克敌制胜的战机
联合国军在砥平里之战后,汲取以往的教训,不再分兵冒进,而是利用朝鲜半岛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地域狭窄的特点,合理部署兵力、加强相互掩护,保持一条连续的、完整的战线,齐头并进、稳扎稳打、一线平推式缓缓向前推进,充分发挥火力强大的优势。
步兵一改过去只靠公路前进的套路,开始注意抢占山头、争夺制高点,不给中国军队穿插、渗透、包抄提供条件,更不给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孤立之敌提供条件。
联合国军34万人的地面作战部队足以沿三八线构成一个完整防线,而且还可以有八九万部队部署在二线,一旦一线某处被攻破,二线部队利用机动性强的特点,可迅速封堵缺口。
所以,到第五次战役发起前,联合国军没有给中朝联军提供战机。
3.志愿军没有打算创造战机打击敌人
第五次战役打响前,联合国军始终保持一个完整的战线,不给中方可乘之机。
那么志愿军是否打算象横城-砥平里之战那样创造战机呢?
洪学智曾三次向彭德怀建议,在局部地区把敌人再向北放一下,让联合国军推进到铁原一带,形成态势突出之势。
彭德怀考虑再三,没有采纳洪学智的建议。
这样一来,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是在没有“战机”(这里所说的“战机”不是作战飞机,而是指能克敌制胜的作战机会)、也没有刻意创造“战机”的情况下,仗着人多势众,强行从正面向敌军发起了进攻。
五.从第64军临津江之战看第五次战役联合国军作战的变化及志愿军进攻失利的原因
第五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第64军渡过临津江,向正面之敌发起进攻。
对面防御之敌是韩军第1师和部分英军第29旅部队,按说战斗力并不太强。
但第64军过江后被敌军强大的炮火和空中火力阻止于临津江南岸,19兵团领导以为64军力量不足,命令第65军两个师随即加入战斗,但增援部队根本无法展开,只能跟在64军后面,致使五个师的兵力大部分拥挤在江南岸二十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连续三天遭敌炮兵、航空兵火力轰击,伤亡较大,未能完成战役迂回和歼灭英军第29旅的任务。
三天后,防御之敌撤退,64军才得以向前推进。
第64军临津江之战可以说是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伤亡较大战果不佳的典型。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1.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
联合国军:韩军第1师,英军第29旅部分部队;
志愿军:第64军三个师;
从兵力上,志愿军占据3:1的优势,但为什么兵力上的优势没能体现出来呢?
答案很简单:
作战地域狭窄,敌军一个多师的防御兵力足够,防线完整,而志愿军众多兵力在此狭小地域根本无法展开,体现不出兵力优势。
2.敌我双方的火力对比
从火力上,敌军地空火力强大,阻击中方攻势主要靠其在火力方面的巨大优势,而志愿军炮兵火力薄弱,没能给进攻部队以有力支援。
这里我们必须介绍一下范佛里特弹药量。
范佛里特是典型的唯火力制胜论者,极力主张以猛烈火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减少己方的损失,他在第五次战役中消耗的弹药是美军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记者们称之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临津江之战,联合国军地空火力能够持续轰击第64军进攻部队两三天,可见其后勤保障充足,弹药量巨大。
而志愿军炮兵除了战役开始时提供了炮火支援外,其后因炮弹不足,就没有什么象样的表现了。
3.志愿军为什么不穿插、迂回?
战后,第64军领导检讨中提到了穿插问题,大意如下:
战前,他们认为穿插、迂回应该是从敌军不设防地域进行,没有想过从有敌军布防的
地方强攻突破后进行穿插。结果战役打响后,发现敌军正面防线完整,没有什么不设防地域供其穿插,一下子就傻眼了。
根本没想到有敌军防守的地方也可以突破后进行穿插迂回。
可见,联合国军保持一个完整战线的做法,极大地限制了志愿军穿插、迂回、包抄的传统战术。
在整个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再也没有云山之战、新兴里之战那样的战机,没有实质性地包围过团级以上建制的美军。
虽然据说也有十几次包围敌军从连级到团级部队的事情,但是由于敌军不是分兵冒进,而是战线完整,周围都有其它部队能够救援,所以,整个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只全歼了一个英军格罗斯特营。
4.磁性战术
前面说到第64军当面之敌三天后主动后撤,64军才摆脱困境。
敌军为什么主动后撤呢?
这是美军在第五次战役中采用的一种新战法。
即防御时能守则守,形势不利即退。
但每次撤退也就退二十来公里,正好是志愿军一夜行军所能达到里程。
既不与志愿军硬拼人力,也不仓皇后撤,而是保持与志愿军的接触,以强大的火力大量杀伤中朝军队。
六.礼拜攻势、敌军反攻,志愿军没有第二梯队后援
第五次战役时,由于志愿军尚未建立起独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美军又完全掌握制空权,所以,中朝联军的后勤保障仍然很差,志愿军的进攻仍然是礼拜攻势。
第五次战役中,中朝联军共发起两个阶段的攻势,第一阶段从
由于中方对联合国军行动之快估计不足,转移时未组织有效的交替掩护,被敌军打得措手不及,全线陷于混乱。
共1.7万人被俘,占志愿军全部被俘人员2.1万的八成。第60军第180师全师解体,损失7000余人,其中被俘5000人。
如果志愿军高层能够根据己方部队人数众多、而朝鲜三八线一带地域狭窄,摆不开太多部队的情况,将中朝众多部队分成两个梯队,交替作战,第一梯队礼拜攻势结束,第二梯队再上,既可保持攻势的连续性,又可交替掩护,使敌军不敢大举反扑。
至少不敢派纽曼尖刀那样的小部队冲入志愿军后方大闹天宫,否则必然是有来无回,还不够志愿军第二梯队塞牙缝的。
按照当时中朝联军的兵力,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从前面临津江之战就可以看出,第64军部队都无法展开,第65军还上去干什么?
七.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高层认识到没有战机、没有第二梯队问题
据洪学智回忆录说,第五次战役之后,彭德怀曾当众说过,战前洪学智诱敌深入至铁原的建议是正确的。
可见,志愿军高层也认识到对美军作战,没有战机、不创造战机,上来就硬打,肯定不行。
志愿军后来曾经计划发动第六次战役,后因多种原因取消。但是做第六次战役计划时,就提到组织第二梯队的问题。
彭在报告中说:
“无论进攻或反击,准备连续激战二十天至一个月,我第一梯队九个军疲劳伤亡不能再战时,将第二梯队……共九个军适时投入作战,再持续一个月的攻势。……打破以往六七天短时攻击。每月消耗敌四万左右,美帝似有可能屈服求和。”
接着,于
预定先以第一梯队10个军(含人民军两个军团)发起战役。首先集中兵力歼灭美第三师和土耳其旅。第二步伺机歼灭第二十五师(两个团)和伪第二师。
另预定以5个军组成战役第二梯队,视情况继续扩大战果。
八.第五次战役对于志愿军标志着什么?
第五次战役标志着中国军队在长期国内战争中形成的运动战模式,在地域狭小的朝鲜战场已经不能再作为主要作战方式了。
因为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已经不再分兵冒进,不再为志愿军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孤立之敌提供战机。
面对掌握绝对制空权、保持完整战线、利用超强火力打击中朝军队的联合国军,志愿军已经不可能再打出第二次战役第38军穿插三所里截断美军退路那样经典的穿插迂回包抄,一些偶然的、小规模的穿插成功(比如第64军临津江之战时有一支营级规模的部队也穿插到了敌后),对于战役进程起不到重大推动作用。
前几次战役时,志愿军传统的穿插迂回包抄大获成功是必然的,并不象某些人说的是靠运气成分;但是第五次战役,志愿军这套传统战法不成功也是必然的,因为敌人改变打法了,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了,志愿军的传统打法被遏制住了。
从此,志愿军必须要从以枪战为主的国内战争模式,向以炮战为主的现代化战争模式转变,中国军队必须向以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后勤补给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