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xml:namespace>
毛泽东指挥的于1947年8月第三周开始的沙家店战役,成了西北战场的转折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由防御转为进攻,并以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敲开了新年的大门。
翌日夜晚到达目的地。
梁家岔是一个很小的村庄。
根本无法隐藏这支几百人的队伍。
双方主力正在向离此地七里之遥的沙家店集结。
主席就在梁家岔通过无线电指挥打响了这一战役。
有一部名叫《沙家店》的电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
沙家店战役,是西北野战军在榆林战役后,于1947年8月中旬进行的一次歼灭战。
这次战役共歼灭敌整编第36师6000余人。
由于此役的胜利,结束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改变了西北战局,从而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
西北战场我军,从1947年3月至8月,经过5个月的内线积极防御作战,获得了歼灭敌人2万余人的伟大胜利,民心振奋,军队士气高涨,野战军从2万5千人发展至4万5千人,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大为提高。
敌人则连遭我军严重打击,精疲力竭,战斗力大为下降,士气涣散,进退维谷。
1947年7月上旬我西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计划,为调动敌主力北上,以策应陈谢兵团南渡黄河,并相机夺取战略要点榆林,消灭敌邓宝珊部,于
敌为援救榆林,确保其战略要点,并企图在米脂、葭县、榆林地区围歼我军或迫我东渡黄河,急令其在安塞、保安地区分兵“清剿”的整编第1军之整编第1师、整编第90师,整编第29军之整编第36师(欠第28旅)以及第12旅、第55旅等部共约6万余人分路北进。
为造成敌人错觉,我以后方机关一部伪装主力从葭县以北东渡黄河。
敌果然上当,认为我军已“仓皇逃窜”,遂令其援榆部队加紧追堵。
整编第36师师长钟松,自认援榆有功,趾高气扬,于14日率两个旅(4个团)远离主力经归德堡南下,孤军冒进,16日进到镇川堡。
整编第36师以第123旅配属第165旅之第493团为前梯队,于17日由镇川堡向乌龙铺前进。
野战军首长判断该师师部及第165旅(欠第493团)为后梯队,可能经沙家店地区东进。因此,决心集中野战军主力在运动中歼灭敌整编第36师,粉碎敌人的合围计划。其部署为:
第3纵队并指挥绥德分区第4团、第6团,以一部占领当川寺以北至炮梁村一线高地,主力进至当川寺西南高地隐蔽集结,牵制敌前梯队行动;
第1纵队第一步集结于高柏山、老虎圪塔地区,待敌前梯队与我第3纵队接触时,主力绕至沙家店东南地区,侧击敌后梯队,以一部兵力切断沙家店至镇川堡敌之退路,并向镇川堡方向派出警戒;
第2纵队并指挥教导旅隐蔽集结于沙家店以北之寺沟、杜渠地区,新编第4旅隐蔽集结于朱家井、二郎山、中峁沟地区,待敌前梯队通过并与我第3纵队接触,第1纵队断敌退路后,向敌后梯队发起攻击。
战役计划,预定先歼灭敌后梯队,得手后,再集中力量歼灭敌前梯队。
各部统于
整编第36师后梯队(师部及165旅欠493团),于当日午后在常家高山附近与我第1、第2纵队先头部队接触,因时值大雨,山洪暴发,敌与我稍事战斗,即向西龟缩。
我各部队也为大雨所阻,未组织追击,返回原集结地,寻机再战。
已经进到乌龙铺的整编第36师前梯队于t9日推进到刘家沟。
刘戡所率的整编第29军军部、整编第90师以及第55旅、第12旅也于当日进占神泉堡、葭县、李家庄、桃向圪塔等地。
据此情况,我野司分析判断:敌我虽在18日有过小的战斗,但敌尚未发觉我军主力所在位置和企图,因而敌整编第36师仍有可能在其前梯队回援接应下继续东进。
因此,我歼敌的决心不变,但在部署上作了一些调整。
但第123旅畏我伏击,害怕夜战,当夜仅令配属的第493团先行驰援。
我第1纵队首先以第358旅向沙家店东南高地攻击,独立第1旅主力向沙家店以南敌阵地攻击,激战至上午10时,占领沙家店、均家沟以东一线高地。我第2纵队以独立第4旅向张家坪南、西南高地之敌展开攻击,第359旅从独立第4旅左翼向常辛庄以南高地之敌攻击,经数小时战斗后,我连续攻占敌前沿阵地多处。
20日10时左右回援之敌第493团沿吴家沟川道与其师主力会合。
在当日4时才出动西援之敌第123旅此时也进到常家高山附近,企图占领常家高山北侧高地,掩护其师主力东窜,当即遭到我新编第4旅迎头痛击。
敌为抢占这一要点,竭尽全力实施进攻,战斗十分激烈。
此时,原定从第2纵队左翼加入战斗向敌整编第36师主力攻击的教导旅赶到,并根据敌情的变化,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来的突击方向,主动向常家高山方向投入战斗,迅速与新4旅沟通联系,密切协同,完成了对敌第123旅的包围。
至此,敌整编第36师师部及两个整编旅分在两地被我包围。
20日午后我第1纵队、第2纵队密切配合,向敌整编第36师主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战斗到17时,敌主要阵地均被我占领。
敌伤亡惨重,待援无望,遂企图逃窜。我第1纵队即令各部向敌纵深猛插,进一步割裂敌人部署,断敌退路。
1小时后,敌全线崩溃,我迅速发起追击,敌整编第36师师部及第165旅除师长钟松及旅长李日基带少数残敌逃跑外,大部被我歼灭。
20日14时我教导旅与新编第4旅向敌第123旅发起攻击,由于我军指挥灵活果断,部队协同密切,作战勇猛顽强,敌虽数次向西反攻,企图与其师主力靠拢,终未得逞。
敌旅长刘子奇见援兵不到,向西靠拢无望,部队伤亡严重,遂率残部突围。
我军乘敌脱离阵地之机,再一次发起猛攻,黄昏前,该敌被我全歼。
第3纵队及绥德军分区第4团、第6团,在敌第123旅回援其师主力时,除以一部兵力尾击该敌牵制其行动外,主力在乌龙铺西北地区展开,阻击西援之敌整编第29军军部和第55旅、第12旅。
战至当日黄昏,未使该敌通过青阳川,保障了野战军主力全歼敌整编第36师的战斗。
此时,由于葭县之敌整编第90师已尾随其主力西进,我即迅速撤出战斗。
现在他们开始向东转移,在一个叫楚关桥的地方呆了几天。
部队没有吃的,只能靠豆角充饥。
然而,战士们的精神仍然很饱满。
在这儿,毛主席写下了《关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一文,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指出,随着全国性的战略反攻时机的到来,应该将战场推到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去。
由周恩来同志担任前线总指挥。
江青清楚地记得,主席带着她参观了一家造纸厂。
这家造纸厂与当地的人民群众的关系非常好。并在当地百姓的保护下得以保存下来。
同样,为了保障主席的安全,对外一律称主席为:“他”。
三天之后,部队转移到了南后地,然后再转移到了沈春萢。部队行进在街道上时,老百姓全都出来了。
夹道相迎。
当看到毛主席时,他们高兴地哭了起来。
有人说:
“只要主席活着,我们死了也不怕!”
小说封面

作者:Kyle红都女皇
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之际,香港星克尔出版社推出美国女学者维特克的《江青同志》中译本,封面上印著比书名更突出的四个大字「红都女皇」,以吸引读者眼球?又或是别有用心?
文革中「红都女皇」事件的缘起是,毛泽东夫人江青邀请维特克访华听取口述自传,引爆政治地震。政敌指江青与「有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之嫌」的维特克合作《红都女皇》,该书在西方出版,「洩露了党和国家大量机密」。
毛泽东得到举报,怒批江青「孤陋寡闻、愚昧无知、立即撵出政治局」。消息传出,圈内圈外极为震动。不料毛泽东的震怒只是出于无奈,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
对史学者而言,《江青同志》一书中一些独家披露极为重要,书中许多历史内幕为境内外四十年浩如烟海的文革专著所未见。譬如,维特克一九七二年由北京前往广州乘坐的专机,设施美轮美奂,服务周到细腻。也被人为地放大了。以今天的标准看,怎么看怎么也比不上某些地方官员待客之标准。所谓令人瞠目结舌的超级豪华生活,其实远赶不上今日某些村官的奢华。
再譬如,江青设宴招待维特克,作陪的姚文元曾亲自用筷子夹著鸭舌,强迫式送到美貌女客的口中。无论西方人或中国人都难以接受这种肉麻,因为情侣私底下才会有如此亲暱。书中多处负面描述宽肩如牛的理论家姚文元的粗俗,显示作者内心的郁抑不快。同时也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揭露了江青对姚文元其实并无好感。所谓的《四人帮》原本就是莫须有的罪名,成了文革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书中对文革的错误描绘也不少,有些尽管冠以「据江青介绍」,但真实性十分牵强。譬如,文革中曾有十个甘肃人强行闯入毛泽东办公的怀仁堂……一个中央委员无礼地给主席拍电报,为转移领袖对北京危机的注意力。这一闻所未闻的秘辛,即便真有其事,作者也该讲明时间、地点及主使者,而含混表述只能证明作者对文革无法作出起码的判断。维特克的学术功力可见一斑,显然在史景迁、麦克法夸尔、索尔兹伯里和黎安友等中国问题专家之下。
江青在「红都女皇」事件中看似毛发无损,但这一事件却为中共中央一九七六年逮捕四人帮奠定坚实的「合法性」。当局藉此给江青等人定罪:大搞封建法西斯专政,又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红都女皇」事件就是证据。
其实,江青与维特克的对谈始终都有工作人员在场,整理录音文字稿也由中方承担。就算江青自吹自擂时说了不该说的内容,也早已经过严格的、多层级的过滤,根本不存在「洩密」。尤其重要的是,维特克把书写成并出版,已是江青入狱後的一九七七年。江青由身败名裂到身陷囹圄,一份未出笼的访谈录竟成她垮台多米诺骨牌中最关键的一环。
维特克在书中还写到,在访谈过程中,江青一再阻止她作笔记,但她担心录音文字稿被做手脚,事实证明她的直觉不是多馀,所以在离开中国时,她又为海关可能扣留笔记而忧心如焚。中方猜出维特克的心思,於是大方地派专人护送她出境,她则发现前往香港的车厢内,不多的「同行旅客」全都似曾相识地眼熟。就是在作者下榻的香港酒店,也有人在监视作者,只是从不交集目光。但无可理喻的是,维特克其後受到集体性的熟视无睹:近四十年来,无论中国大陆还是台湾香港,都无《江青同志》的中译本,学界也浑然遗忘。倒是“红都女皇”四个字被抄得沸沸扬扬,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