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张玉华
张玉华的外号叫“爱因斯坦亲妹妹”,因为她聪明、伶俐、有着爱因斯坦一样超人的脑袋;她活泼、可爱,远看近观都相当出色,犹如那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不过,还有不少人在背后叫她“香皂精灵”,这个外号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张玉华尤爱荷花,她能用各种字体书写周敦颐的《爱莲说》,她总喜欢穿一身雪白色的连衣裙,袖口上那一朵粉红色的荷花吸人眼目,好像她在很多衣服上都绣有这样一朵经典的小荷花,而且有好多都是高倩帮忙绣上去的,一年四季,她都能巧妙地用各种颜色和款式的帽子来点缀自己,尤其是她各式各样的纱巾。那时候,没有纹身,她却会用彩笔在自己的肩上、或者小腿上画一朵小小的、含苞欲放的荷花,煞是美丽!
张玉华心静如水,貌若天仙,是永不倒下的天使,因为她那蒙娜丽莎一般的温柔和微笑,总是让你过目不忘,她娴熟、高傲中渗透着谦卑,她本身就是高山顶上的一朵最耀眼的雪莲,像严凤英老师扮演的天宫中的七仙女一样的让人迷恋。那时候,我们很多男生都傻乎乎的,没有细心去琢磨班上这些鲜花一般的女生。我觉得,我们班级的女生一直在暗暗地较劲,他们时刻在比美丽,比优雅,比气质,比衣着,比微笑,比成绩,比气度……比到最后,就比出一个光彩艳丽的八八(1)班。
张玉华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她酷爱下雪天,酷爱雪后的纯洁无暇,喜欢雪后的冰凌和脚印。每年的下雪天,她都喜欢背着她的小包包独自去流浪,在冰天雪地里享受着生活的另外一份精彩。那时候,她有一个海鸥牌照相机,还是带胶卷的那种,平时舍不得用,但在雪天或者春暖花开的时候,她就会给自己自拍一些多姿多彩的照片。她没有三脚架,就自己找三根竹棍,然后在镜头前摆出各种造型,那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美好的记忆,至今她依然宝贝似的珍藏着。最近,她还请了专业摄影师把那些学生时代的老照片翻拍重洗,挂在她办公室和家里的各个角落,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在学校,张玉华的中文很棒,她能把唐诗、宋词、明曲背得信手捡来,对明清小说也颇有研究,她是“江苏省大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竞赛”的第六名,时常被附近的中学邀请去给孩子们作古诗文赏析之类的讲座,不过,她似乎更加喜欢研究奥数和跳舞。那时候,奥数是个盲区,许多人对奥数这门新型的学科都不甚了解,而她却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她有好多本笔记本,遇到一些有趣的、难解的数学题目,她就会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张玉华有一股使不完的钉子精神,只要她遇到的数学怪题,她不搞个清清楚楚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四年间,她说的最多的四个字应该是“一题多解”,因为数学,她不知道请教了多少高人,甚至和数学系的几位教授成了忘年交,我们也时常调侃她说,你是中文系的大学生,却对数学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是不是有些歪门邪道?还是情有独钟?她的回答让我们意外,她总是教育我们班级的男士说,艺不压身,说不定这就是我以后吃饭的饭票!当时,她还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叫《图书馆里的梦》的文章,说了她对现今生活的感悟和对以后的畅想,引起了很多的思考和共鸣。现在已经证明,她在大学里的所有做法都是正确的。因为数学,她现在是市里最香的香饽饽。
张玉华还有着魔鬼般的身材,她和文娜娜都是我们学校最耀眼的舞神。张玉华走路的姿势很优美,就像舞台上的碎步,她还时常学习赵全霞在舞台上的戏步和兰花指,四年间,除了上体育课上的跑步,从来没有见过她快步走路,再大的事情,她也不会慌慌张张,也不会撒开腿就跑,也许,这就是女人特有的气质美。读书时,她总是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的黄丽老师后面学跳舞,那时候,学校时常在周末举行舞会,只要音乐一响,一定会出现张玉华疯狂的身影,她天籁般的歌声和绝妙的舞蹈不知陶醉了多少男同学,尤其是她的伦巴舞和迪斯科。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的思想还相对守旧的年代,张玉华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优美洒脱的舞姿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一定会让大家对她肃然起敬。美,是地球上所有人的追求,没有人可以拒绝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我想预言,在全校,她收到的求爱信和贺卡是绝对最多的,至少有上千封,即便在其他的校园里,也可能难以创下这个纪录。这些求爱信和贺卡,一定是对她的最好肯定。
在学校,都说张玉华是永远不倒的女神,当很多人为了爱情而死去活来的时候,当很多人百无聊赖、浪费时光的时候,张玉华却把生活和未来把握的恰到好处,她真正懂得取舍,没有玷污自己的青春,人家给她的求爱信,她都是三言两语地回复,更多的只是用“谢谢您的厚爱!可我真的没有时间!”、“谢谢您!我们之间不可能!”“谢谢您!我已私定终身!”这样的一、二句话就把对方坚定地挡在门外。她把真正想要的留给了自己,把虚无缥缈的幻影毫不犹豫地排除在外,这就是张玉华的聪明和睿智。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时机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预留的。如今,张玉华已是省里赫赫有名的奥数金牌教练,她还出了一整套关于数学解题技巧的书,书名叫《巧解数学、巧思考》,这套书共有24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二本,分为上下册,十多年了,她的这套书就像当年的《毛泽东选集》一样,已经被重印了十一次,光版权费就赚了几抽屉。三十年的沉淀和执着,再加上她十分灵活的头脑,多难的数学题,她只要用眼睛一看,马上就知道结果,被誉为“南京解题最牛人”。因为她的“牛”,各个学校纷纷慕名去找她,请她给孩子们讲述解题技巧,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办学机构,总是高薪聘请她。三十年前,人家请她,是去讲文学;如今,人家依然请她,不过是讲数学,一年四季,她家都是门庭若市,这也许是对她师范四年“歪打正着”的最大褒奖。
张玉华和邱凤是我们班上结婚比较早的同学,大学毕业后没几个月,当我们很多人还没有真正谈恋爱的时候,她就宣布要结婚了,这让我们谁也没有想到,因为在大学里没有半点关于她恋爱的消息。那时候,我们刚刚毕业还不到一年,大家的心又没有太多的分散,工作压力不大,所以前去祝福的同学比较多,她的婚礼是孙老师和周蓝亲自给主持的,孙老师用中文主持,周蓝用英语现场翻译,依然像一个大型的新闻发布会。那时候,孙老师还在恋爱中,而他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婚姻的殿堂,有趣的是,孙老师的女朋友变成了那晚的伴娘。如今,张玉华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想当初,在我们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她的女儿已经上高中了,她们俩站在一起,依然像一对可亲、般配、可爱的姐妹!
在张玉华的两个孩子相继上中学后,她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他们家以后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是一个快要过春节的寒冬,她的老公清晨起床准备做早饭时,突然听见“扑通、扑通”的急切敲门声,老公打开门一看,外面已经没有了人影,但门口放着一个大苹果盒子,只见盒子里躺着一个刚刚出生不久、正嚎啕大哭的胖小子,抱出孩子,盒子里还有一封信、108元现金、奶瓶、一袋奶粉以及孩子的生辰八字,看完信,他们一家四口一下子就傻眼了——原来,这是别人特意送到家门口的弃婴。望着啼哭不止的小孩儿,张玉华也晕了,在把小孩喂饱后,他们夫妻俩去了民政局,本想把这个孩子交给政府赡养。谁知道,民政局看到这个一岁不到的孩子,也慌了手脚,因为他们家在当地良好的口碑,政府执意规劝张玉华把孩子留下来抚养,局里当即表示,不仅不会按照计划生育的政策和条例罚款,还马上联系公安局上户口,甚至还承诺将承担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杂费。就这样,他们又捡了一个孩子,成为我们班级孩子最多的同学。
望着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全家人一下子爱由心生,经过再三商量,他们给孩子取名为“天意”,并请来专门的保姆伺候孩子,可天有不测风云,当天意长到三岁以后,小家伙的身体发育日益强健,可智力的脚步却停滞不前——原来,天意只是一个先天性弱智儿童,他的智力水平永远停留在三四岁。那一刻,对于张玉华全家来说,简直是撕心裂肺的伤痛。
虽然是捡来的孩子,可张玉华也是母亲,几乎没有哪个父母会平静地面对这种情况,天意的到来,一下子搅乱了他们家平静的生活。为了天意,张玉华和丈夫不知道跑了多少地方,请教了无数的名医,可终究没有结果,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因为天意的意外造访而变得一团糟,一些亲朋好友看到他们破碎不堪的生活,都劝他们把孩子扔掉或者重新送到政府去,可他们夫妻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二个孩子也坚决反对这样做,二个孩子一致认为,竟然来了,就是像弟弟名字一样的天意,就要负责到底。十多年了,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习惯,都是那么的自然和在意,心里割舍不下的始终是在一起的朝朝暮暮和在一起的缘分,丢弃不了的始终是对天意的那一份浓浓的爱和心里的承诺。
就这样,天意在他们家幸福地生活着,张玉华还特意高薪为他请了一个上好的保姆,专门伺候天意的衣食起居。虽然天意的智力不高,可他并不讨厌,他一直都是很安静、很可爱、很干净、有点腼腆的大男孩,他甚至相当喜爱音乐,爱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爱听俞丽拿的小提琴,爱听陈悦的笛子,也爱听闫慧芬的二胡曲……最爱听的是爸爸亲自为他演奏的萨克斯音乐,尤其是听到这些音乐的时候,他那忘情的欣赏和沉醉也是家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张玉华心地善良,与世无争,爱满天下,孩子们也纷纷效仿她,她的家教很成功,也是周围人热议的话题,女儿和儿子都是她的骄傲,晚饭后,他们三人时常在书房里同时学习,他们一起研究,一起进步,开心爽朗的笑声总是透过窗户飘向街头。虽然天意有保姆专门伺候,可家人对他的关爱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全家人都在用心去呵护着这个天外来客,家里有好吃的,好穿的,第一个受益的一定是天意。生活在她家的天意,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好的选择。
张玉华的老公是个享誉中外的音乐家,也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长发音乐人,但他对生活品质极为讲究,他有自己的工作室,他所有的衣服都必须是名牌,包括他的内衣和袜子,一年四季,衬衫、领带不离身,皮鞋也永远的锃亮照人,还时常戴着一副很昂贵的暴龙墨镜,他手上的金戒指就像个大田螺,而且见到谁都先弯腰掏出自己的名片,他是专门研修萨克斯音乐的,是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教授,他的萨克斯吹得绝对一流,听说还代表中国音乐代表团去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和几十个国家表演过,也时常受到全国各地的邀请。老公很爱家,他除了工作,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家里,放在天意身上,但他对钱没有任何概念,他收入颇丰,可从不藏私房钱,在外面赚的每一分钱回家后都如数上交,自己用一个硬币都要笑嘻嘻地向张玉华申请,开始的时候,张玉华很高兴,可时间久了,她又烦他,甚至多次在公众场合嘲讽他,觉得他是个娘娘腔,缺少男子汉的气概。不过,快三十年了,丈夫如数交钱和伸手要钱的习惯始终没有任何改变。
尽管如此,张玉华一家一直过的很快乐!丈夫的生活和思维简简单单,儿女的生活和愿望简简单单,她的生活和事业也简简单单,全家人的脸上整日堆满了发自内心的简单微笑!简单,就没有奢望;简单,就没有烦恼;简单,就会风平浪静。在家里,张玉华喜欢做饭,她总是做上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外加两样水果。每个星期,她家的菜谱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一周内,家里绝不吃重复的菜,她看到一家六口狼吞虎咽的样子,她就觉得自己为家里做了太多的贡献,认为自己是家里最伟大的功臣。饭后,两个孩子轮流洗碗,孩子的洗碗分单双号进行,单号儿子洗,双号则是女儿的事情,两个孩子分工很明确,如果一人洗碗,另一个就负责清理家里的卫生。而在这个时候,丈夫总是已把洗好的水果切成片,用牙签一个一个送到张玉华和三个孩子们的嘴边,更多的时候,他最乐意给天意干干净净洗个澡,然后单独给他吹上一曲温柔的《回家》或者《望春风》;到了晚上,丈夫总是拉着张玉华、两人推着天意,全家一起下楼,去小区不远的公园散步,走到哪儿,他俩都是形影不离,两人之间十指相扣,宛如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在前面走着,而后边的儿女一定分左右推着可爱的天意,依然成为了他最忠臣的保镖,那一刻的天意,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种家的温馨,让我好生羡慕!
张玉华舞跳的好,歌也唱得很棒,读书的时候,她就最爱唱《彩云追月》和《故乡情》,她的分贝很高,甚至能够模仿《我的祖国》的原唱郭兰英老师和帕瓦罗蒂的声音,三十年前,在同学的分别宴会上,她就演唱了《彩云追月》和《故乡情》,三十年后,她唱的依然是这两首歌,不过,现场多了她老公的萨克斯伴奏。他俩的倾情合作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谛,看到了他俩这么多年的无缝合作,也让我们在顷刻间爱上了生活,又爱上了自己,爱上了自己的家和这个和谐的社会。
原本几天的聚会,张玉华提前二天就回去了。她说,她放心不下天意,他们已经一个星期没有看到天意了,尽管家有保姆,可心里还老是惦记着。有人说,生活本是一杯茶,有清有浊,有淡有浓。你需得细细品味,慢慢回味,甚至是一生的时光。同样的一杯咖啡,有人赚它浓了,要加一点白开水;有人赚它淡了,想再加一点咖啡伴侣。一杯同样的咖啡,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思想,就有不一样的感受。生活呢?也是如此,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感受的人有不同的心。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不管他的生活多么奢华,或者多么糟糕!就像张玉华和她的老公,爱心永驻,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相承相守,没有大富大贵,只有一家人在一起的惬意和快乐,也不为他人或他事而折腰,这也许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其实,很多人的生活没有目标,也没有方向,他们往往把赚钱和升官当作人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以此来炫耀自己,却忘记了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好和眷念,比如平淡,比如家庭,比如亲情,比如心中久存的爱……而这一切,他们都不明白,即使当他们领悟的时候,要么病入膏肓,要么年岁已高,要么身陷监牢,到那时候,所有的一切都晚了!人生何时才明白?人生失去才明白!
小说封面

作者:黄宏宣三十年了,你还好吗?
引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这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说的一句话,这句不朽的经典已被众人所广泛认可和传颂。
岁月悠悠几人愁,滚滚长江天地流;何不挥毫写人生,今生今世无所忧。时间真是一把最无情、最公正的利剑,她会把人们存放在心底多年的情感和奢望毫不留情地割断!也可以把所有人都刺得遍体鳞伤!三十年前,也就是从1984年的秋季开始,我们有缘成为京都师范大学的同班同学,班上原来有50位同学,50张不同的笑脸,50个不一样性格的小人物,大家在我们的班主任孙浩文老师的带领下,浪漫、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了四年,那四年,我们疯疯傻傻;那四年,我们亲如一家;那四年,有我们太多、太美的记忆;那四年,足以让我们终身难忘。
1988年的毕业晚会上,大家泪眼涟涟,依依不舍,最后相互承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每一个整十年,不管大家身在何方,官居何位,也不管大家心境如何,家庭怎样,都是我们再聚首的日子!可是,十年,我们没有;二十年,我们也没有……
三十年快要过去了,如今,我们已有50个不同的家庭,有50个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不一样的家庭故事……在这些多彩斑斓的故事中,有的平平淡淡、有的精彩无限;有的悲壮哀凉、有的尽放欢颜;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让人悄然落泪……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回顾我们50位同学毕业后三十年间的蹉跎岁月,让人感叹和珍惜的总是那么多!那么深!那么久!多得无从统计,深得难以衡量,久得难以忘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千多年前的高适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可我们班上的那些“知己”和“君”呢?如今,他们都在哪儿?他们过的好吗?
三十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很短,真的是很短!短得可以不去计较,短得也可以随手丢弃,可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得让人不舍得忘记,更不愿意轻易割舍,因为她几乎占据到一个正常人生命的三分之一,而且是异常重要的三分之一。
三十年前,丁有志就是学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也是我们八八(1)班的宣传委员兼“跑腿员”,那时候,他专门负责校学生处的宣传和联络工作。在学校,他的活动指数和人气指数始终超旺,跳蚤似的身影在校园中穿梭的频率也最高,当然,他还是我们老班孙老师最得力、也最信得过的助手之一。不过,最近,丁有志真有点烦,烦得茶饭不香,烦得彻夜难眠,烦得抓耳挠腮……因为大学毕业将近三十年了,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彼此的承诺,可眼看三十年都要过去了,全班50位同学还没有集体团聚过!虽然彼此间也时有小范围的相聚,可那都是寥若晨星,记忆中最多的一次是孙老师结婚的时候,也只有一半多的人前来参加,这是他做宣传委员留下的最大遗憾,看到其他班级的校友经常聚会、喝酒、结伴郊游,就像亲兄妹一样团结,丁有志的心里时常有些莫名的失落,甚至还伴有太多的伤感——强烈的、刺心的那种伤感!他盼望着有那么一天,班级50名同学一个不落地聚在一起,大家喝酒、聊天、叙旧……如果能重新拾起那段已经丢失多年的情感,该有多好!
古人云,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可他就是放不下当初相互间的那一句承诺,他在盼望着,时时刻刻在盼望着……什么时候,我们再重新圆梦母校?圆梦在八八(1)班那间低矮还有些潮湿的教室里?躺在床上,他辗转反侧,深圳卫视的一档电视节目《你有一封信》突然间在深深地感动着他,电视里,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为了寻找失散62年的同桌,不远万里从美国赶回来,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他们终于得以重逢,虽然他们的相聚来得晚了一点,可还是圆了他心中62年的梦。望着舞台上那62年后深情的拥抱和在场观众的真情祝愿,丁有志竟然一次次的泪如溪流。
三十年,就这样悄然过去了,如今,我们八八(1)班的同学都在哪儿呢?他们过的还好吗?他们还会像当初一样心无杂念、无拘无束、笑口常开吗?他们还健健康康吗?他们是不是已经被岁月催促的容颜已老?他们的脸上是不是已经没有了会心的欢笑和无忧无虑的神情?他们还记得当初许下的承诺吗?三十年了,他们的模样还是那么的清晰可见吗?他们洒脱、滑稽、可爱、单纯的风采还依旧存在吗?不会的,三十年过去了,许多人的头发该白了吧?牙齿是不是已换成假的?有些女生快退休了吧?他们是否还能记得三十年前的同班同学和大学里教过他们的老师……
无情的时间在飞翔,激动的心儿在荡漾!期盼中的聚会何时才会到来?他的内心一直在深深地渴望!渴望着喜从天降!渴望着天明一睁眼就能见到久别的同学和老师!
伴随着一曲《迟来的爱》的音乐,丁有志极不情愿地和衣进入了梦乡。朦朦胧胧中,他突然接到班主任孙浩文老师的电话,说有要事相商,让他火速去他办公室报道。起先,真以为自己在做梦,用手弹了几下脑瓜崩,并回拨个电话给孙老师,才发现一切都是真的。放下电话,他立刻翻身下床,飞奔到老师的办公室,一看,班长陶海生也在,看着海生杯中满满、却淡淡的茶叶,他知道老师和班长已经等了他很久。老师起身亲自为他泡了一杯上好的铁观音,坐定后,孙老师拉着他的双手,告诉他说,想要请他和陶海生再度出山,搞一个以“三十年了,你还好吗?”为主题的同学聚会,商谈中,年近花甲的老班声音突然有点激动!有些颤抖!还有些眼泪婆娑!他说他也是受了87年版《红楼梦》剧组的演员一起团聚的影响和感悟,看到演员陈晓旭的不幸离世,联想到自己的学生宋长松的辛酸遭遇,突然间自己独自感叹,人生苦短!很多的事情如果再不马上去做,就怕以后真的没有机会了;老班还说他这几天一直都在失眠,他从教30年了,最想看的、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第一届学生,想得夜不能寐,想得望眼欲穿。
拉着丁有志和陶海生,孙老师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看着当年的集体照和宋长松的单人照,老师陡然落泪。最后,孙老师还义正词严地给他俩下达了死命令:三个月之内,必须把50个人的所有信息搞得清清楚楚,和每人至少保持十次以上的通话记录并逐一落实到位;定好饭店、宾馆和活动流程。最后,多情善感的孙老师是大声吟唱着《同桌的你》送他们二人离开的。
走出恩师的办公室,望着熟悉的学校路灯和大门,丁有志和陶海生竟然相拥着在梧桐树下倏然落泪了,那滴滴滚落的泪珠引得不少学弟学妹们纷纷止足观望。不知详情的路人只看到两个大男人深情的拥抱和不曾停止的眼泪,哪里懂得他们内心三十年的期盼和真情?是呀,四年间堆积的情感,换来了三十年的牵挂,不是说可以随手丢弃的!他们俩的心境和老师一样,一样的情感,一样的思念,一样的怀旧!一样的对过去的情怀依依不舍!
而在此时此刻,班上其他人是不是也都和他们一样的情节呢?也许是,也许不是!
连续失眠了好多天以后,丁有志和陶海生又坐在了一起,他们拿着那张早已经发黄的集体照,逐一回味过去,回味着同学们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他们想知道,这么多年了,谁的脑海里还在反反复复回想着那些曾经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他们清晰可见的影子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在俩人的眼前一一闪过,三十年前,一切都是那么的年轻、天真和充满朝气;当初,他们是那么的青春靓丽、血气方刚和充满霸气,如今,他们都在哪儿呢?他们过的还好吗?他们的人生和家庭还都顺利吗?三十年的时光磨砺,他们是依然心潮澎湃?还是早就心静如水?他们是否还记得我们的老师、记得自己的同桌和另外49位同学的模样?他们是否还时常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趣闻异事?说着,想着,丁有志和陶海生不禁有些紧张和害怕起来!想着,说着,他俩的眼泪不知何时又顺着脸颊悄悄地流淌下来,像条情意绵绵的小溪,一直滑落到地板上,他俩想念那些同学,想念已经去世的宋长松,可又害怕见到他们,这种矛盾又复杂的心境竟然把他俩折磨得苦不堪言!三十年的时光,在人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更何况是人生中最精彩的三十年!
躺在沙发里,《同桌的你》的音乐再一次缓缓响起,丁有志和班长拿着班级的集体照反反复复地对照着,一个一个地辨认着他们的名字,回忆着他们的影子,追寻着他们的故事,慢慢地,50个人的形象就像昨日刚刚翻过去的旧日历,历历在目;慢慢地,那50张模糊的笑脸清晰可见,如今呢?如今的他们……他们……丁有志对他们一一作了丰富的想象和猜测?
这三个月,老班和丁有志马不停蹄;这三个月,所有的同学似乎都是累并快乐着……
让老班和丁有志欣慰的是,这次三十年后的首次大联欢,所有的同学一个不落地都来了。原定于三天的聚会却陆陆续续地进行了一个多礼拜,大家还是不愿意散去。三十年的人生洗礼,无情的沧桑岁月似乎变得有一点苍老,尽管他们个个都精心包装了自己,都想追求这次聚会的精彩亮相和最完美无缺,为了30年后这次特殊的聚会,所有的人也都义无反顾地抛弃了“随意”二字,都想把自己最光艳、最唯美、最煽情的一面展示在同学中间,可他们都已人到中年,个个都改变了模样,变得不再年轻,变得千奇百怪;他们脸上的皱纹明显多了,无拘无束的笑声却少了;经历的苍伤和世事多了,快乐无邪的心境少了;人生的阅历多了,真诚可爱的童趣少了;内心的成熟多了,无拘无束的恶作剧少了……
走进酒店的那一刻,许多人的脸上都出现了惊异、甚至有些紧张的表情,他们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左顾右看,而后疾步冲向前,奔向欢迎横幅和电视大屏幕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先是紧紧握住那一双双似曾相识、却又很陌生的双手,第一句话说的好像都是“您是……您是……让我想想……不要急……让我想想……您是……不对……不对……不对……哦……对了!对了……我想起来了……想当初……还有……”等听完对方的解释,两人彼此刚刚分开的双手又很快就再一次相握起来,久久不愿意分开!即使是分开了,说到动情处,俩人的双手不自觉地又重新握在一起,两人的身体不自觉地又重新相拥在一起,那份纯真的情感真的是无以言表。那份感动,久未相见;那份感动,催人泪下;那份感动,又还能维持多久?
聚会的第一天上午,孙老师就说,想要特意安排大家上一堂特殊的人生课。时隔三十年了,我们当初那位年轻力壮的恩师也满头银发,已经即将退休。此时此刻,他还会给大家讲些什么呢?正当大家满脑疑惑时,可爱的老师把大家请到了学校的阶梯教室,并让大家按照原来读书时的座位表依次坐好。遗憾的是我们的宋长松同学去世已二十多年了,幸运的是他的位置上并没有空着,坐的是他的前女友张蓉,而细心的孙老师执意把第一杯热乎乎的咖啡亲自端给了她,并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和感谢。接着,老师依次按照学号给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泡了一杯好茶,这个动作,老师要坚持一个人完成,并持续了一个小时。之后,他说,今天,我想请大家看一场电影《新少林寺》。看电影之前,老师笑着对大家解释说:“这部电影大家也许看过,但可能没有看明白,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堂课,不过,是一堂人生励志课。大家可一定要做到专心致志!以前,我们上课都很民主,可以说话,也可以讨论,但今天不可以,请大家静心看完电影,看完后,我还有话要说!”
将近二个小时的电影很快结束,没想到,电影刚刚落幕,我们尊敬的孙老师就在荧幕上打了六个大字“放下!就是圆满!”站在讲台上,孙老师只简短地说,“莫管过去怎样,莫问前程如何,但求落幕无悔!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今生依然无怨无憾,因为我们舞动的是不悔的青春!是我们心中满满的爱和永远不能更改的快乐!三十年过去了,我什么也不想再多解释了,三十年间,社会也好,家庭也好,个人也罢,所有的一切喜怒哀乐和恩恩怨怨都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值得大家去精心封存!我只想让同学们彻彻底底放下!放下!就是圆满!放下内心所有的怨恨和阴霾,让完美的周围和世界处处聆听爱、音乐和微笑的芳香!”老师还请大家带着思考、带着感恩再一次看着“放下!就是圆满!”这六个字,每人必须看十分钟,所有的人什么话也不要说。十分钟后,他特意邀请我们的师母和他共同为我们演绎了一首经典名曲《我在你左右》,把我们的悲哀送走,送到大街头,让阳光温暖凄凉的心头,蓝天高高好气候,山又明水又秀,把悲哀送走,把一切丢在脑后,我在你左右;把我们的悲哀送走,送到小巷口,让微风吹散胸中的烦忧,粉白墙里花开透,草如荫景如秀,把悲哀送走,把一切丢在脑后,我在你左右;把我们的悲哀送走,送到小河流,让流水冲去多年的离愁,有情人来到桥头,流水清鱼双游,把悲哀送走,把一切丢在脑后,我在你左右……
对于孙老师的刻意安排,许多同学都开始泪眼溢涟,继而一下子明白了恩师和师母的用心良苦,歌唱到一半,大家便一起涌向了老师,几十个人的齐聚,几十双眼睛的交织,几十个思想的完美统一,统统奔向了老师的心坎里。还没有走出会议室,他所有的学生似乎已经读懂了老师的深情厚谊和用心良苦,老师在片刻间再次成了我们的中心轴,联想到自己三十年的经历和感悟,许多钢铁一般的男生都抱着恩师仰天长叹,更多的女同学却是泪如雨下!
是的,放下!就是圆满!是的,放下!就是圆满!
三十年了,那是我见过的最长久、最安静的一堂课!也是最精彩、最煽情的一堂课,而听课的都是一些年过五旬的壮年人。
那天的感叹和眼泪,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和深深回味!我们可爱的班主任,他永远最懂、最疼他的学生!他知道在三十年后,应该教给他的学生什么样的思想灵魂和生活方式!他更知道,三十年间的风风雨雨,他的学生该追求什么,该摒弃什么!
是的,放下!就是圆满!是的,放下!就是圆满!
眼泪,是老师送给我们最大的爱,是老师回馈给我们最大的礼物。那天,数我们孙老师的眼泪最多,他挨个握住张蓉和他的每一个学生,淅淅沥沥的眼泪始终没有停止,这是我们看见亲爱的孙老师再一次为了他的学生泪流满面。
三十年的期待,换来了一个星期的相聚,虽然大家的容颜依旧,但是,三十年的生活已经改变了大家,让我们失去了很多青春和梦想,可我们也增添了许多的白发和皱纹,多了一些牵强的笑容,多了一些莫须有的礼仪和尊敬,更多了一些成熟、自信、风度……所有的同学已经不再年轻,不再幼稚,所有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坎坎坷坷;有的幸福甜蜜,有的悲惨凄凉……
三十年了,我们的同学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请看我们一一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