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xml:namespace>
共产党在1950年4月解放了海南。
解放海南岛战役,是1950年3月到5月发生于广东至海南岛的一场战役。
广州解放后,由广东溃逃的国民党军余汉谋集团残部迅速逃往海南岛,连同岛上原有的第64军等部,总兵力约10万人,统由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字伯陵)指挥。
薛岳将这些残余力量整编为19个师,对海南岛实行环岛防御。
另以海军舰艇50艘、飞机45架组成所谓海陆空立体防御,薛岳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伯陵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海登陆。
结局是中国共产党率领的解放军战胜中国国民党统帅的国军,解放整个海南岛。
海南岛战役,是1950年3月到5月发生于广东至海南岛的一场战役,也是国共内战到目前为止最后一场主要战役,结局是中国共产党率领的解放军战胜中国国民党统帅的国军,占领整个海南岛。
国民党:薛岳(海南防卫总司令)
共产党:邓华(第十二兵团总司令)
林彪(四野司令)
韩先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四十军军长)
李作鹏(第四十三军军长)
广州解放后,由广东溃逃的国民党军余汉谋集团残部迅速逃往海南岛,连同岛上原有的第64军等部,总兵力约10万人,统由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字伯陵)指挥。
薛岳将这些建制不全的残余力量,经过拼凑,整编为第62、第63、第64、第4、第32军共19个师,对海南岛实行环岛防御。
另以海军舰艇50艘、飞机45架组成所谓海陆空立体防御,对这种防御,薛岳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伯陵防线",企图凭借海峡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海登陆。
海南岛又名琼崖,是中国的第二大岛,北隔琼州海峡,宽11至27海里,与雷州半岛相望。
以冯白驹为首的中共琼崖党组织领导的琼崖纵队,在该岛坚持斗争达23年,建立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根据地,至1949年底,琼崖纵队已发展到2.5万人。
第四野战军前委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慎重从事,充分准备,争取于1950年春夏解决海南岛问题的指示,以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统一指挥第40、第43军等部共10万人,组成渡海作战兵团,执行解放海南岛的任务。
该兵团于1949年12月进驻雷州半岛及沿海地区,并开始征集船只、动员船工、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开展战术技术训练等战前准备工作。
即首先以小部队分批偷渡,加强岛上力量,尔后以主力强行登陆,实施内外夹击,力求全歼岛上守军。
这个战役指导方针,由四野前委报告中央军委后,当时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于
“……此种办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渡海作战,对渡海兵团来说是一个新课题。
参加渡海作战的指战员,大部分是来自北方籍不习水性的“旱鸭子”,他们面对滔滔大海,不免产生了一些思想顾虑,担心出海翻船,担心木帆船难以对付国民党军的军舰和空中轰炸,于是有的同志埋怨:“这回是九死一生,革命到底(海底)了”。
针对这些思想问题,各级领导除认真进行思想动员外,着重加强了海上作战技能的训练,第43军382团副排长鲁湘云率7名战士乘木帆船进行海练时,突然遇到国民党军军舰。
他们既沉着冷静,又英勇顽强,当军舰靠近,舰上大炮已成射击死角时,鲁湘云急令全船战士一齐开火,猛烈射击,并将军舰击伤,迫使军舰狼狈逃窜。
第43军党委对木船打军舰的典型事例进行了广泛宣传,增强了部队渡海作战的勇气和信心。
总面积3.4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素有“南中国海的门户”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固守海南岛,蒋介石任命薛岳为海南防卫总司令,率5个军共19个师和特种部队一部,加上地方反动武装,总兵力约10万人。
另有国民党海军第3舰队及海军陆战队1个团,装备各类舰艇50余艘,飞机40余架。
薛岳倚仗其海、空军优势,组织了环岛立体防御,并用其本人的别名命名为“伯陵防线”,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海登陆。
1949年12月初,随着广西战役的基本结束,第四野战军前委开始着手进行攻打海南岛的准备工作。
林彪电告正在访苏的毛泽东,拟增派第十二兵团的第四十军参加海南岛战役。
同时决定,派李作鹏的第43军与韩先楚的第40军一道,并配属加农炮兵第28团、高射炮兵第1团和工兵一部,共计10万余人,组成“渡海兵团”,由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统一领导。
由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组织指挥,“采取小部队偷渡”的办法,渡海作战。
“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解放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3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力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
收到毛泽东的电报后,林彪即日致电邓华、赖传珠、洪学智等,下达了“准备趁北风季节攻取琼崖”的预备令。
渡海部队不仅面临航渡距离远、水流急的困难,且登陆点均在解放军炮兵射程之外,解放军无法对渡海部队进行火力掩护;而国民党军的军舰则能驶至中流,对我渡海部队实施轰炸拦截。
同时,岛外国民党军可随时从空中直接支援守岛的国民党军。而空军部队刚刚组建不久,短期内难以投入实战。
除少数船只被击沉、少数人员伤亡外,偷渡亦获得成功。
两批偷渡共8000余人,大大增强了岛上我军接应力量,为主力部队强渡琼州海峡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野渡海兵团必须在完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以木帆船为渡海工具,以陆军单独向敌陆海空三军立体防御发起进攻。
为加强海南岛的内应力量,粉碎敌人的“围剿”阴谋,同时为大举登陆做准备,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解放军两批4支先遣部队均登陆成功,为迎接大兵团强攻海南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梯队由第4军主力和43军一部构成,务于
第二梯队由43军主力担任,其任务就是在第一梯队登陆后立即起航,紧跟着“第一冲击波”登陆上岛,协同一梯队歼灭岛上守敌。
不久,第二梯队也登陆成功,在与接应部队会合后,连续挫败了敌人的多次反攻,并袭占福山。
至此,海南岛西北沿岸的各要点已全部被解放军控制,“伯陵防线”不复存在。
途中,担负护航任务的火力船对国民党军军舰的拦击实施猛烈射击,有力地掩护了主力部队航渡。
至17日4时许,渡海部队终于突破敌人海上封锁,在琼崖纵队和先期登陆部队接应下,分别在博铺港、玉抱港一线抢滩登陆,薛岳苦心经营的“伯陵防线”已被人民解放军突破。
登岛部队随即向纵深发展。
海南岛战役共歼敌3万多人,其残部逃至台湾。据中共方面数据,海南岛一役,国军被歼灭3.3万余人,解放军伤亡4500余人。
人民解放军强渡琼州海峡成功后,薛岳急调第32、第62军等部5个师在琼北美亭地区向登陆部队反扑,企图歼灭进至美亭的登陆部队。
邓华随即令第40军7个团由加来地区北进,对美亭的敌军实施包围。
薛岳见大势已去,下令迅速撤逃。他本人则乘飞机逃往台湾。23日,海口市获得解放。
随后,渡海兵团第二梯队5个团登陆成功,会同岛上部队分兵三路,猛追南撤之敌。
至此,海南岛全境解放,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3.3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4500余人。
海南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要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空封锁的一次成功的岛屿作战。
获得成功的原因,一是有效地运用了琼崖纵队这支有力的接应力量,正确的制定了偷渡与强渡的战略独立攻进,不靠后援的思想,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二是充分的作好了战前准备和战中的组织指挥。
《红色娘子军》的海南背景与《白毛女》所处的西北险峻山区也可说是一种环境上的平衡。
和戏曲一样,芭蕾舞也要遵循不走中间路线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正面人物,要么一开始就是英雄,要么解放后将他变成英雄。
反面人物,别无选择,只有被消灭。
反面和正面之间的中间人物,可以被忽略。
在新旧戏剧和新的芭蕾舞剧中,都用传统的脸谱和身段来区分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
正面人物总是气宇轩昂地步入舞台,然后仰起胳膊,亮出手掌,正脸面向观众。
反面人物登台时,一般都是猫腰碎步,避免观众看到他灰暗的脸。
《红色娘子军》从一座地牢开始,美丽的女奴琼花(明显是一个正面人物)被南霸天(南方凶恶地主的代表)绑在柱子上。
在低沉压仰的歌声伴奏下,琼花挣脱了枷锁,把怒火发泄到阻拦她逃跑的男看守身上。
琼花成功逃脱,后被一个红军通讯员发现,并将她领到了红军的一支小分队里。
这支部队的领导是英俊的政委洪长青。
政委指示琼花去找穷苦妇女自己的队伍——红色娘子军。
南霸天最终被琼花打死。
黎族人民用欢快的民族芭蕾舞庆祝村寨的解放。
最后,琼花发誓要像英雄洪长青那样,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
看戏时,江青还刻意跟我提及毛泽东的一句名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党的最高会议—“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本文从“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背景出发,分析了这个著名论断在古今的意义,讲述了在这个时代,我们对这个论断的思考。
与会的不少人对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苏联顾问在处理国民党、农民土地、武装斗争等问题上表现出的右倾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党中央所犯错误中的一个错误是不认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他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决定的,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无产阶级只有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毛泽东的这个意见切中要害地指明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这段话后来成为党创建,领导和掌握人民武装并进行斗争的行动口号。
这一著名论断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的。
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没有救世主可以将幸福送给中国人,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治中国的病。
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的公式,只能将中国越弄越乱,越搞越坏,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确定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兴起了土地革命战争。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如果只理解成表面意思,那就失去了其伟大。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政权是一种力量平衡的结果。 当年国共两党时,共产党想要权,力量和根本和国民党不是一个档次的,国民党会心甘情愿的分出权利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只有共产党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国共谈判。
最后内战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
共产党当权,这就达到权力的新的稳定平衡了。
这也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今天社会依然是这样, 大家在呼喊要民主的时侯,大家要明白,权力是斗争力量平衡的结果,如果各方力量没有达到这个平衡,即使民主了。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看看台湾的乱象,看看埃及的内斗。
大家还是不自觉的遵守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潜规则。
一切是实力说话,而不是某种愿望在主导。
这点昂山素季就很明白,当民众问她要民主时候,她就说:
“如果你没有问民主抗争过,那么你没有资格谈论民主。民主是民众力量统治者力量达到一种平衡的结果。”
其实台湾的民主,也是一种力量平衡的结果,只是这种力量是来自外力的平衡,而不是自身的平衡。
因为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势力,台湾如果的不“民主”,就会受到美国西方打击封锁。
所以才有今天台湾的局面, 这也是力量平衡的结果,也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体现。
只是这是外力的平衡,自身却难以平衡,这样的民主如隔靴搔痒,会斗争不止。
今天埃及的局势也是一样。
美国人喜欢说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中国JY也热捧这句话,要知道权力关进笼子的不是制度,因为制度是人定的,把权力关进笼子的一定是人,也可以说把总统权力关进笼子的只能是更大的权力。
这也是一种力量平衡的结果。
一群绵羊能把老虎权力关进笼子。
就算关进去了这笼子也过不了多久就破了,出来了会更猛。
一切制度是人定的,社会就是人与人力量的较量。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一句庚古不破的真理。
小说封面

作者:Kyle红都女皇
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之际,香港星克尔出版社推出美国女学者维特克的《江青同志》中译本,封面上印著比书名更突出的四个大字「红都女皇」,以吸引读者眼球?又或是别有用心?
文革中「红都女皇」事件的缘起是,毛泽东夫人江青邀请维特克访华听取口述自传,引爆政治地震。政敌指江青与「有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之嫌」的维特克合作《红都女皇》,该书在西方出版,「洩露了党和国家大量机密」。
毛泽东得到举报,怒批江青「孤陋寡闻、愚昧无知、立即撵出政治局」。消息传出,圈内圈外极为震动。不料毛泽东的震怒只是出于无奈,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
对史学者而言,《江青同志》一书中一些独家披露极为重要,书中许多历史内幕为境内外四十年浩如烟海的文革专著所未见。譬如,维特克一九七二年由北京前往广州乘坐的专机,设施美轮美奂,服务周到细腻。也被人为地放大了。以今天的标准看,怎么看怎么也比不上某些地方官员待客之标准。所谓令人瞠目结舌的超级豪华生活,其实远赶不上今日某些村官的奢华。
再譬如,江青设宴招待维特克,作陪的姚文元曾亲自用筷子夹著鸭舌,强迫式送到美貌女客的口中。无论西方人或中国人都难以接受这种肉麻,因为情侣私底下才会有如此亲暱。书中多处负面描述宽肩如牛的理论家姚文元的粗俗,显示作者内心的郁抑不快。同时也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揭露了江青对姚文元其实并无好感。所谓的《四人帮》原本就是莫须有的罪名,成了文革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书中对文革的错误描绘也不少,有些尽管冠以「据江青介绍」,但真实性十分牵强。譬如,文革中曾有十个甘肃人强行闯入毛泽东办公的怀仁堂……一个中央委员无礼地给主席拍电报,为转移领袖对北京危机的注意力。这一闻所未闻的秘辛,即便真有其事,作者也该讲明时间、地点及主使者,而含混表述只能证明作者对文革无法作出起码的判断。维特克的学术功力可见一斑,显然在史景迁、麦克法夸尔、索尔兹伯里和黎安友等中国问题专家之下。
江青在「红都女皇」事件中看似毛发无损,但这一事件却为中共中央一九七六年逮捕四人帮奠定坚实的「合法性」。当局藉此给江青等人定罪:大搞封建法西斯专政,又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红都女皇」事件就是证据。
其实,江青与维特克的对谈始终都有工作人员在场,整理录音文字稿也由中方承担。就算江青自吹自擂时说了不该说的内容,也早已经过严格的、多层级的过滤,根本不存在「洩密」。尤其重要的是,维特克把书写成并出版,已是江青入狱後的一九七七年。江青由身败名裂到身陷囹圄,一份未出笼的访谈录竟成她垮台多米诺骨牌中最关键的一环。
维特克在书中还写到,在访谈过程中,江青一再阻止她作笔记,但她担心录音文字稿被做手脚,事实证明她的直觉不是多馀,所以在离开中国时,她又为海关可能扣留笔记而忧心如焚。中方猜出维特克的心思,於是大方地派专人护送她出境,她则发现前往香港的车厢内,不多的「同行旅客」全都似曾相识地眼熟。就是在作者下榻的香港酒店,也有人在监视作者,只是从不交集目光。但无可理喻的是,维特克其後受到集体性的熟视无睹:近四十年来,无论中国大陆还是台湾香港,都无《江青同志》的中译本,学界也浑然遗忘。倒是“红都女皇”四个字被抄得沸沸扬扬,面目全非。